沃伦·巴菲特离别时的甜蜜忧伤
![]() | ![]() |
沃伦·巴菲特在创造了现代历史上最非凡的投资生涯后,他计划在年底退休,这颇具诗意。
关于他投资眼光独到以及对优质美国企业的执着,我就不多说了,因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财经新闻里都会充斥着对他这方面的赞誉。
我偶尔试图从略微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巴菲特,因为除了是一位精明的投资者之外,他也是美国货币政策的极大受益者,这种政策只是让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上涨。但别误会我的意思:巴菲特超越整体市场的本领无疑使他成为传奇人物。
他其实比大多数人认为的要精明得多。在金融界的地下世界里流传的一些故事描绘出的沃伦·巴菲特的形象,与那个乐呵呵地坐在贝基·奎克面前谈笑风生的老头截然不同。他的耐心无人能及,而且他能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与那些急需资金的公司达成极为有利的交易,这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自我实现预言式的投资工具。
由于巴菲特拥有全世界所有的资金和品牌资产,而且他那乐观的外表掩盖了其冷酷无情的行事风格,因此,企业不仅在需要资金时会找他,而且在需要信心支持时也会向他求助。
如今回想起来,巴菲特是冷酷无情的投资者与公关高手的完美结合。无论他"永远不要做空美国"的论调是否真心实意,它都在推动美国金融体系数十年的良好声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全球人民希望投资于美国例外论的理由清单中的基石。
巴菲特让许多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司都具有了投资价值。像美国银行、可口可乐、麦当劳、美国运通和苹果这样的名字,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沃伦·巴菲特的帮助,成为了广受认可的“蓝筹股”,而他的形象和声誉则充当了大公司与普通投资者之间的桥梁。
不过,尽管许多人今天会庆祝他传奇般的职业生涯,并猜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未来,但对我来说,这个时机真的让人感到甜蜜的忧伤。
众所周知,伯克希尔拥有近3500亿美元的现金。媒体一直在强调其现金储备规模之大,而每个人也都猜测着这笔钱何时以及如何被投入。因此,看待今天的伯克希尔,一种观点是该公司正在等待下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但另一种观点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值得投资的东西。巴菲特的遗产不会是他在美国的几笔重大投资,也不会是他一直倡导的对美国新兴公司的投资,而是宣告当下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他投入资金的项目。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展开一场更广泛的辩论,讨论美国的生产能力以及制造业精神是否已从这个国家消失。眼下没有比这个国家巨大的贸易逆差以及出口美元纸币而进口无法持续的高品质生活的财政政策更受争议的话题了,这种高品质生活靠不断累积的债务和巨大的财政赤字支撑。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早期发展过程中,为其助力的国家是一个以制造业和生产为根基的国家。早期,巴菲特收购了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这是一家家族企业,还收购了成立于1921年的美国糖果制造商和经销商喜诗糖果,这些都是典型的美国制造业和销售业。
在量化宽松扭曲市场之前,市场不会无缘无故地因宽松的央行政策带来的“无限”法币流动性而预期所有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30倍,那时企业要想成功,实际上必须盈利并生产商品。而巴菲特的本领就在于能够识别那些定价合理、能产生现金流且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公司。
如今,所有公司要想成功,只需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在美国任何一家证券交易所半吊子地上市,烧掉大量资金,同时对自身未来前景说谎,尽可能多地向金融机构出售股权,而这些机构最终会因决策失误而得到救助。到了2025年,美联储就是那股不断上涨的流动性洪流,将所有垃圾公司都托起。
当伯克希尔进行那些使其成为如今庞然大物的重大投资时,货币政策更稳定,市场扭曲程度更低,投资需要更多地着眼于价值和实际分析。如今,股市已沦为一个失控的赌场,估值、价格和财务指标都不再重要,正如美联储理事尼尔·卡什卡利所说,流动性是“无限的”。
像我这样关注奥地利学派的市场分析师一直认为,美国扭曲的公共市场将付出巨大代价。美国生产能力和制造业基础的削弱,以及对借贷的依赖,不可能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但当所有人都在等待我们这些"坏掉的钟表"最终被某种外部的、灾难性的金融未知因素证明是正确的时候,市场已经慢慢变异成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再"便宜"的实体了。因为价值投资和主动管理的所有痕迹都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无稽之谈的首席执行官故事讲述、无休止的被动买盘以及零日到期期权的伽马效应,成了牵动市场的狗尾巴。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巴菲特的退休都体现了我们的市场已经变得多么扭曲,以及现在的竞争环境与50年前相比有多大不同。也许巴菲特在我们国家制造业前所未有地处于困境时,带着大量现金储备和没有新的重大投资退出,或许仅仅是一个巧合。
将巴菲特加冕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者很容易,我认为没有人会反对这一点。但他退休的时机中有一种潜在的莎士比亚式悲剧元素,一种在背景中默默牵动着我的元素,暗示着投资卓越主义以及美国真正的勇气、希望、生产力和制造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