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英特尔像极了1997年的苹果
![]() | ![]() |
曾经的芯片巨头因特尔,因为战略失误,导致没能抢到人工智能赛道的船票,被很多人看衰。但是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英特尔像极了1997年的苹果。你敢不敢赌一把,登上这艘“破船”,单车变摩托:
也许是因为我小时候把《硅谷海盗》看了太多遍。
那时苹果还没成为“酷”的代名词,史蒂夫·乔布斯也尚未封神。是在我为苹果工作、参与初代iPhone发布之前,在那个我单纯痴迷于拆解LC电脑、用HyperCard写程序、用ResEdit把Performa400上的System 7系统搞崩溃的年少时光里。
但如今的英特尔的处境让我想起了1997年的苹果。
时间回到1997年8月,当时苹果公司已命悬一线。其市场份额大幅缩水,资金大量流失,多数分析师认为它破产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转机出现了:微软宣布将向苹果投资1.5亿美元。这笔交易不只是资金上的援助,还包括微软承诺继续为Mac开发Office办公软件、解决双方正在进行的诉讼纠纷,以及比尔·盖茨亲自公开表示支持。
下面这张苹果公司45年的股价图表中,看起来当时股价为0,实际上也差不多如此。当时苹果公司的股票以拆股调整后的价格每股0.16美元进行交易。
当时,微软是软件界无可争议的霸主,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而苹果的市值则暴跌至约20到30亿美元。微软的规模大约是苹果的100倍。这种悬殊的差距让这次合作看起来像是施舍,甚至当盖茨通过卫星连线在Macworld大会上宣布这笔交易时,他的面孔还遭到了嘘声。天呐,作为一个终身的苹果粉丝,我对此感到极度沮丧。盖茨曾是我眼中的死敌,而那一刻仿佛他已然获胜。
大多数人都认为苹果公司已日薄西山。但正是这笔投资给了史蒂夫·乔布斯东山再起的机会。先是iMac,接着是iPod,最终是iPhone。从那一刻起,苹果公司的股价上涨了约1450倍,使其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当然,这一转变花了近30年的时间,但这一切都始于一个规模大得多的竞争对手投出的一张大胆的信任票。
转眼来到2025年,英特尔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惊人相似的境地。这家曾经的芯片霸主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巅峰期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如今,在经历了二十年的战略失误后,其市值已缩水至约1400亿美元。竞争对手AMD和台积电不断蚕食其市场份额,那个象征着"Intel Inside"的创新者光环早已褪色。
这时英伟达登场了。通过50亿美元的投资,英伟达立即成为英特尔最大股东之一。两家公司将合作开发面向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的芯片,将英伟达的GPU与英特尔的CPU及封装技术相结合。与1997年的微软不同,当前英伟达的规模虽未达到英特尔的百倍,但其4.2万亿美元左右的市值已是今日英特尔的近三十倍。换言之,它正扮演着当年微软的角色:巨头向落魄的行业巨头伸出援手。
正如微软对苹果的策略一样,英伟达的投资也非慈善之举。这是战略性的。随着AI芯片需求激增及台海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英伟达需要更多美国本土制造合作伙伴。英特尔代工业务原本看似摇摇欲坠,但在英伟达规模加持下,突然显得举足轻重。若英伟达最终将部分最先进芯片生产从台积电转向英特尔,这或将带来行业变革。
质疑者认为英特尔颓势难挽,此举不过是分拆或被收购的前奏。但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也是这么看待苹果公司的。我对此记忆犹新,因为苹果是我2000年买入的第一支股票。当时我深信其潜力,可惜未能长期持有。
那次教训一直铭记在我心中:那些标志性的公司看似已死,却能强势回归,比以往更加强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不会在英特尔身上犯同样的错误。从19美元起我就一直在买入英特尔的股票,并且一直在写关于它的文章。我曾预测特朗普政府会入股。我在最新的市场展望中写道,它是整个市场中我唯一看好的两只科技股之一。现在,尽管我已卖出了一些短期期权,但我会长期持有英特尔的股票。
没人指望英特尔能重现苹果1450倍的奇迹,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但更大的事实是:如此标志性的公司不会悄然消亡。它们会转型,会重塑自我,而且当合适的合作伙伴在恰当的时机介入时,它们将令所有人惊叹。
市值1400亿美元的公司,其股票交易价格几乎不可能低到只有几十块钱(美元)。但在一个半导体代表未来、美联储“无限”资金提供永久买盘的市场里,50倍市盈率因“增长”或“AI”之类CNBC今日鼓吹的噱头竟成了“便宜货”,突然之间英特尔股价突破三位数似乎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1997年微软押注苹果看似愚蠢。2025年英伟达押注英特尔看似冒险。但若历史可鉴,这或许标志着一场惊人复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