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是全球货币大贬值的必然产物-汇有钱途

比特币是全球货币大贬值的必然产物

比特币或许给人以未来感十足的印象,但当你剥开其数字化的外衣,就会发现它不过是长达2600年的价值、信任和人类智慧故事中的最新篇章。随着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比特币频频登上头条,各国纷纷宣布战略储备比特币,美国企业界也接纳了这一新兴资产类别。为何是现在?

答案在于一种与文明本身一样古老的模式:当政府使货币贬值时,人们会通过创新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俗话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公元前600年,第一枚硬币叮当作响地问世,它不仅仅是一枚铸有吕底亚国王头像的金银合金,更是一场金融革命。人们第一次能够摆脱物物交换的低效,转而使用一种交换媒介进行交易。但其价值并不在于闪耀的光泽,而在于人们共同认可这些硬币具有价值。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这一体系的信用度几经起伏,通常受政府支出政策驱动。以白银为支撑的罗马第纳尔曾让帝国繁荣兴盛,但随着历代皇帝为资助战争和修建宏伟宫殿而降低银含量稀释币值,民众逐渐对货币失去信心。公元64年,尼禄皇帝将银含量从98%降至83%时,罗马人开始囤积旧币拒收新币。到公元260年,第纳尔的银含量仅剩5%。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商业体系崩溃,最终加速了帝国的衰亡。

自美国建国以来,这个国家一直在与货币危机作斗争,但与罗马不同的是,美国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在宣布脱离英国独立之后,大陆会议印制了美国的第一批纸币。这种纸币被称为“大陆币”,既没有黄金也没有白银作为支撑,仅仅依靠人们对它的信任。而黄金和白银至少是相对稀缺的金属,能对供应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而纸币则可以随意印制。美国的第一个政府正是这么做的。

为支付军饷和购买独立战争所需物资,国会被迫大量增发大陆币。纸币充斥市场导致价值暴跌,民众开始质疑这个新生国家能否兑现承诺。1777年,当通胀率飙升至约200%时,一位爱国者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比起英军将领的攻势,泛滥的纸币更让美利坚岌岌可危。"

物价飞涨使得乔治·华盛顿都拒绝接受大陆币付款。当时人们甚至用"不值一张大陆币"来形容毫无价值的事物。这种货币沦为笑柄,领到纸币军饷的水手们将其缝在衣服上游街示众。但美国并未像罗马帝国般崩溃,反而实现制度创新:正是这场货币危机推动开国元勋们废除了《邦联条例》下的旧政府,制定了沿用至今的宪法。

这一变革不仅是政治上的革新,更是货币体系的进步--从主观意志主导转向规则为本的货币制度。1792年,新成立的美国政府采用金银复本位制,将美元价值与黄金和白银双重挂钩。1834年,该国通过转向事实上的金本位简化了货币体系,该制度一直延续到1971年,直至尼克松总统宣布放弃金本位,转向法定货币体系。与此前的殖民地货币类似,美元自此依靠人们对价值的信念而存在:即美国政府的完全信用担保。

随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雷曼兄弟倒塌,银行体系动摇,而公众?他们开始质问:"货币究竟是什么?"正是在此时,一个化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人物从数字世界的阴影中,如同独立战争前夜散发传单的爱国者般,抛出了一份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没有帝王,没有银行。只有数学、密码学,以及名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记录。一种新型信任由此诞生,不依托于统治者,而是建立在代码之上。

最初被视为有趣假设的想法很快就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了应用。用户带来更多的用户。信任不断增长。创业者心怀梦想。这是一场正在实时上演的完整的历史传奇。

比特币已超越了它所启发的其他加密货币,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稀缺性:再也不能像皇帝在银币中掺入廉价铜块那样,或者像国会随意印钞那样,因为比特币的总量被硬编码为永远只有2100万枚。此外,所有比特币交易都由全球约2万台个人电脑组成的去中心化网络进行验证,彼此相互监督,不受政客控制。在政府开支失控的时代,投资者纷纷转向这种政府无法稀释的稀缺比特币。一个保护民众免受政府支配的去中心化系统。

比特币飙升至2万亿美元市值之际,恰逢美国国家债务创下历史新高,这绝非巧合。研究人员对历史上法币平均存续时长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寿命介于27至35年之间。鉴于美国脱离金本位已逾50载,历史规律暗示美元正走向衰落。

人们不过是在追问那个亘古命题:货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当通胀与联邦支出膨胀动摇人们对纸币的信任时,许多人开始转向创新。甚至国家层面也已着手建立战略储备。事实上,美国是已知持有比特币最多的主权国家——这再次将美国置于货币演进的前沿阵地。

正如约翰·亚当斯在1787年所言:“美国所有的困惑、混乱和痛苦,并非源于宪法的缺陷,也并非源于缺乏荣誉或美德,而是源于对货币、信用和流通本质的无知。”美国人有责任武装自己以知识,并投身于美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即用更好的理念挑战有缺陷的体制,以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