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变得更智能时,我们变得更愚笨
![]() | ![]() |
滑铁卢大学计算机工程学荣休教授穆罕默德·埃尔马斯里看着自己11岁和10岁的孙子孙女在智能手机上不停地敲敲打打,于是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九的三分之一是多少?”
他在其著作《iMind:人工智能与真实智能》中写道:“他们没有花点时间思考,而是立刻打开了手机上的计算器应用程序。”
后来,刚从古巴的家庭度假回来,他让他们说出这个岛国的首都。他们又一次迅速掏出电子设备,用谷歌搜索答案,而非回忆刚结束的旅程体验。
全球60%的人口,以及30岁以下群体中97%的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科技已在无形中成为人类思维过程的延伸。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代价。认知外包,即依赖外部系统来收集或处理信息,可能会增加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
例如,经常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已被证实会导致空间记忆显著下降,削弱人们独立导航的能力。随着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应用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55%的美国人表示经常使用人工智能。最近的研究发现,这导致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受损、依赖性增强、决策能力丧失以及懒惰。
专家们强调要培养和优先发展那些技术无法复制的人类固有技能。
被忽视的真实智力
谈及孙辈及其对科技的过度依赖,Elmasry解释道,他们绝非“愚笨”。
问题在于他们并未运用自己的真实智力。
他们以及同代的其他年轻人已习惯于使用应用程序和数字设备,不自觉地依赖谷歌等搜索引擎,而不是自己思考问题。
正如肌肉久不用会萎缩,当我们任由技术代劳思考时,认知能力同样会衰退。
一个典型例证是哥伦比亚大学2011年的一项研究揭示,如今被称为“谷歌效应”,或称数字健忘症。
哥伦比亚大学的贝齐·斯帕罗及其同事发现,人们往往会轻易忘记那些在互联网上容易获取的信息。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更有可能记住那些他们认为在网上找不到的东西。他们也更擅长回忆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位置,而非信息本身。
2021年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测试了使用谷歌搜索的影响,结果发现,依赖谷歌等搜索引擎的参与者在学习评估和记忆回忆方面的表现不如那些不进行在线搜索的人。
该研究还表明,谷歌员工往往更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学习材料,这表明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忽视了自身的学习不足。这种过度自信可能是"知识错觉"偏见的结果,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个人专业感,从而削弱人们的学习动力。
过度依赖技术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即便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或放在包里,仅仅其存在就可能同样有害。《消费者研究协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的“单纯存在”就会降低“可用的认知能力”。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脑力流失”效应很可能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存在侵占了我们的认知资源,悄无声息地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更难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任务。过度使用科技产品不仅会损害我们的认知能力,而且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它还与社交智力受损有关,社交智力是让我们成为人类的内在特质。
变得像机器一样冷漠
在美国,8至12岁的儿童通常每天花4到6小时盯着屏幕,而青少年可能每天盯着屏幕的时间长达9小时。此外,在不拿手机时,44%的青少年会感到焦虑,39%的青少年会感到孤独。
过度的屏幕时间减少了社交互动和情商发展,并且与自闭症样症状有关,使用屏幕时间越长,症状往往越严重。
杰森·刘博士是一名医学博士,同时拥有神经科学博士学位,他是国际身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科学家和创始会长。他说,他注意到那些长时间沉迷于数字世界的年轻患者身上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他们的言语呆板、缺乏情感表达、眼神交流不佳,而且难以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很多患者表现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症状,反应冷漠,情感脆弱。
刘博士说:“我们不应让技术取代人性。”
《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对约3000名此前没有多动症症状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24个月的跟踪调查,结果证实了刘的观察,发现使用现代数字媒体的频率越高,出现多动症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
早在1998年,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互联网悖论”这一概念,即互联网尽管是一种“社交工具”,但却会导致反社会行为。
研究人员对73户家庭在上网初期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上网时间增多与与家人交流减少、社交圈子缩小以及抑郁和孤独感加剧有关。
然而,一项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不良影响都已消散。研究人员通过“强者愈强”的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内向者从互联网中感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而外向者凭借更强大的社交网络受益更多,并且更积极地参与网络社区,从而减轻了负面影响。
益普索神经科学全球负责人、拥有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的Manuel Garcia-Garcia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连接对于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至关重要,而数字通讯工具虽然便利了联系,但可能导致肤浅的互动并阻碍社交线索的传递。
支持刘对患者变得“机器化”的观察,一项在近70万用户中开展的Facebook情绪感染实验,通过操控新闻推送来展示更多积极或消极的帖子。接触到更多积极内容的用户发布了更多积极的更新,而看到更多消极内容的用户则发布了更多消极的更新。
这表明技术能够以微妙却系统的方式影响人类行为。专家认为,这种影响能使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变得可预测,类似于程序化的反应。
灵光闪现时刻
理论物理学家迈克·卡库说:“你肩膀上的大脑,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尽管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最先进科技看似复杂,但与人类大脑相比仍相形见绌。
人工智能很聪明,但并非真的聪明,”天普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凯西·赫什-帕塞克表示,“它不过是一种机器算法,非常擅长预测下一个词,仅此而已。”
人类大脑是通过发育构建的,它"不像电脑那样被装在盒子里交给我们,"赫什-帕塞克说。我们的环境和经历塑造了神经连接的复杂网络,1000亿个神经元通过100万亿个突触相互连接。
人类学习依赖于意义、情感和社交互动。赫什-帕塞克指出,像AI这样的计算机系统对这些元素漠不关心。机器只通过它们被输入的数据"学习",优化以获得最佳可能的输出。
人类智能的基石是通过感官学习的能力,临床心理学家杰西卡·鲁索告诉媒体。当我们与环境互动时,我们处理大量来自我们所见、所闻、所尝和所触的数据。
赫什-帕塞克认为人工智能系统无法超越所给定的信息,因此它们无法真正创造出任何新的东西。她说:“人工智能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合成器。但它并非一个极其出色的思考者。”
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医学的精神病学家赛佐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缺乏人类那种能真正理解情感深度和真实性的直觉能力。
她说人类智力的某些方面超出了科学家目前的理解范畴,暗示诸如灵感之类的概念源自“宇宙的更高层次”。
科学发展的许多突破都源于灵感闪现的瞬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突然意识到,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其排开的水量来确定,于是他大喊“我找到了!”这一发现奠定了浮力原理的基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休息时想象了一个关于两道闪电的实验,从而得出了狭义相对论。
然而,现代娱乐和科技通过降低创造力阻碍了新想法的产生。例如,在我们这个持续受到刺激的世界里,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让人感到无聊。然而,无聊能增强创造力,让人想到新颖的解决办法。
幸运的是,存在有效的方法来抵消科技的负面影响,滋养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重拾人类智慧
专家们认为,进行“屏幕禁食”,即远离科技产品,有助于培养更专注的生活方式。
一项研究表明,在为期五天的自然营中不使用科技产品的六年级学生,在解读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情感暗示方面,比未参加的学生有了显著提高。
即使设定合理的限制也能减轻不良影响。将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限制在每天30分钟,持续两周的年轻成年人,其智能手机成瘾程度降低,睡眠质量、生活满意度、压力水平和人际关系都有所改善。赫什-帕塞克认为,关键在于平衡。
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简单的干预措施,如关闭非必要的通知、将手机调至静音、禁用Touch ID和Face ID、隐藏社交媒体应用程序以及将手机调为灰度模式,都有助于减少屏幕使用时间。
如果完全戒断数字产品不可行,研究表明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忙。
睡眠
良好的夜间睡眠对于学习和记忆巩固至关重要。哪怕只是一晚的睡眠不足,也会显著损害记忆事物的能力。
我们的大脑在睡眠期间会进行重要的清理工作。神经毒性废物在白天不断积累,到了晚上会被清除出去,有助于脑细胞的健康运作。
灵性修习
现代数字技术意味着无休止的刺激,使我们远离了生活中重要的方面,比如内心的平静。“当我们忙于做事时,真的没有多少空间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鲁索说道。
她指出,这种文化充斥着各种干扰,没完没了的电子邮件、通知和新闻提醒。这导致我们的身体沉浸在多巴胺之中。
这种持续不断的刺激让我们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反应中,即“战斗或逃跑”反应,使我们的身体充满皮质醇和肾上腺素。长此以往,这会耗尽我们的身心,阻碍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鲁索说,灵性在于重新发现“精神”的意义,这个词源自拉丁语“spiritus”,意为“呼吸”。灵性在于放慢脚步,深呼吸,全身心地活在当下每一刻。
精神修行鼓励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包括同理心和情商。它们还能提升认知能力,比如创造力、专注力、赋予意义的能力以及目标感。这些修行方式与我们技术中心化的世界中常见的信息检索方式不同,且有可能起到互补作用,能以独特的方式调动我们的思维。
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
赫什-帕塞克认为,我们正处于技术进步的悬崖边缘,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事物每天都在发展。挑战和机遇在于确保技术增强而非削弱我们的人性。
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益处,未来“会有许多许多美好的事物”,赫什-帕塞克说道。
然而,她说道:“人类拥有社会性大脑——这就是我们的本质。我们越是削弱人类这种社会性本质,就越是削弱我们这个物种的可能性。”
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
赫什-帕塞克认为,我们正处于技术进步的悬崖边缘,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事物每天都在发展。挑战和机遇在于确保技术增强而非削弱我们的人性。
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益处,未来“会有许多许多美好的事物”,赫什-帕塞克说道。
然而,她说道:“人类拥有社会性大脑,这就是我们的本质。我们越是削弱人类这种社会性本质,就越是削弱我们这个物种的可能性。”
刘博士警告不要盲目相信数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
“我们仅知晓宇宙无限智慧的一小部分,”他说道,而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有可能会限制我们对更深刻、难以解释且富有灵感的知识的追求。
人类拥有独特的精神、灵魂、道德与心灵,这些将我们与神圣相连。他说,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恐将导致这些本质逐渐萎缩。
此外,刘还指出,如果人类丧失道德,我们就会无意中教唆人工智能去做坏事,并利用技术作恶。
他说:“最重要的是,人类要专注于自身的修养,人性的完善。”
这包括培养“对人的关爱、同情、相互理解和宽恕”。
这些价值观是人类真正的力量所在,也是开启一个由技术服务于而非掌控人类命运的未来的关键。选择,一如既往,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