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无法预防金融危机和控制通货膨胀
![]() | ![]() |
中央银行已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宽松和紧缩的决策影响着从债券到私募股权的所有资产。它们的职责本应是控制通货膨胀、提供价格稳定以及确保市场正常运转。然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取得了成功。中央银行主导的时代以繁荣与萧条的周期、金融危机、鼓励政府增加支出和债务的政策以及持续的通货膨胀为特征。近来,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扮演了越来越干预主义的角色。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央银行的创立和增多曾承诺会带来更大的金融稳定。然而,历史和当前的事件不断表明,中央银行并未能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自中央银行成为金融市场监管和货币干预的主要力量以来,金融危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虽有起伏,但并未减少。相反,中央银行的运作引入了新的脆弱性,并改变了金融危机的性质,但并未改变其反复出现的状况。
经验数据打破了中央银行终结频繁金融危机会的神话。无论中央银行如何监管,三分之一的银行业危机之前都出现了信贷繁荣。是谁制造了这些信贷繁荣?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操纵。根据莱文和瓦伦西亚的全面数据库,仅在 1970年至2011 年期间,就有147次银行业危机,而当时几乎全球都处于中央银行主导的时代。金融危机会仍是全球持续存在的现象,其周期与信贷扩张时期相吻合。中央银行常常通过低利率和大量资产购买延长繁荣期,然后在对通胀和信贷风险判断失误后造成突然的崩溃。
根据莱因哈特和罗格夫的研究成果,中央银行制度的出现并未使危机的发生率发生显著变化。相反,危机的形式发生了演变。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并存的情况仍屡见不鲜,而且危机的严重程度(以产出损失或财政成本衡量)往往有所加剧,尤其是在金融机构和政府与货币当局日益相互交织的情况下。
2008年金融危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以及2021-2022年的通胀爆发,是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事件之一,这与央行已化解危机风险或成本的观点相悖。
中央银行扮演着“最后贷款人”和监管者的角色。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危机,解决方案总是如出一辙:规模更大、力度更强的资产购买计划与负实际利率。这意味着央行已逐渐从最后贷款人转变为第一贷款人,这一角色反而放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于现代央行政策的全球化与金融创新,危机的规模往往更大、更复杂,波及多数国家。央行对市场的深度介入意味着,其紧急流动性供给或资产购买等政策会掩盖系统性风险,导致危机虽被推迟却以更剧烈的方式爆发。
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近期的危机浪潮是由债务累积以及央行以维持稳定为幌子制造的市场扭曲所引发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均指出,自1970年以来,新兴市场中约有一半的债务累积事件都伴随着金融危机,而且与危机相关的事件都伴随着更高的债务增长、更差的经济表现以及外汇储备耗尽的特点,无论中央银行是否介入。
近几十年来发生的重大危机表明,中央银行无法阻止系统性混乱。通常,它们的干预只是推迟了危机的到来,却使潜在的失衡状况,尤其是政府债务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中央银行无法预防金融危机。它们只是重塑危机,往往使危机的影响更加深远,同时通过通货膨胀和债务货币化将成本转嫁给公众。
日益凸显的优先事项:支持政府而非控制通胀
各国央行愈发将政府债务的发行置于对抗通胀之上。央行只有一个优先事项:维持政府债务泡沫不破。央行不断注入流动性以稳定主权债务发行方,而非维护物价稳定。仅在2025年,全球债务到期规模就将接近2.78万亿美元,而即便通胀持续存在,预计央行仍会继续放宽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利用其巨大的权力来掩盖主权发行方的资不抵债状况,并推高其债务价格,这导致了随后过度冒险和资产价格膨胀。此外,低利率与资产购买能帮助政府缓解财政失衡、实现预算审慎的观点已被现实证伪。人为压低利率与资产购买行为,反而为继续赤字与高债务提供了正当性借口。
中央银行本应抑制通胀和金融不稳定,却在助长其蔓延。它们忽视货币总量指标,无视政府干预经济加剧及通过债务工具发行货币所带来的风险,正推动经济陷入缓慢国有化的进程。
2020年一些央行实施的错误货币扩张与负利率政策便是明证,即便通胀飙升,该政策仍延续至2022年。在扩张期间,政府受益于巨额债务购买,这使得政府得以不负责任地增加开支和债务。与此同时,普通民众和小企业却饱受高通胀之苦。因此,当央行最终承认他们助推的通胀问题时,他们仍优先考虑流动性,维持宽松政策,这助长了政府的不负责任行为,而加息又损害了此前已遭受通胀冲击的家庭和小企业的财务状况。政府并不担心加息,因为这会增加税收。
美联储应对政府赤字扩大的举措始终倾向于强化政府干预与推高债务水平,甚至不惜以加剧通胀为代价,这既损害了其独立性,也削弱了公信力。
当各国央行放弃或忽视价格稳定,将通货膨胀归咎于各种荒谬的理由而非政府开支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时,独立性也就消失了。
例如,英格兰银行在通胀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仍不断降低利率并放宽政策。
当政府增加开支和税收时,央行往往会放宽货币政策。然而,当政府削减税收和开支时,政策制定者却声称要依据数据严格行事。这是为什么呢?央行已从独立的货币管理机构,负责保障货币购买力和控制通胀,转变为协助政府分发不断增加的债务,并掩盖发行方日益严重的资不抵债状况。
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已表明,利率和流动性的设定不应由单一权威掌控。它们在扩大政府经济规模方面屡屡犯错,并对通胀与就业增长做出错误预估。原因很简单:随着政府在经济中的比重及常被视为最安全资产的国债规模攀升,央行在维护市场稳定方面的角色变得愈发关键。
许多央行宣称不干预财政政策并保持独立性,除非有人胆敢减税或削减政治支出。因此,央行并不是限制冒险行为、政府开支膨胀和预算不负责任的因素,反而是助长市场和政府过度行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