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的前提是必须自行生产生存必需品-汇有钱途

国家安全的前提是必须自行生产生存必需品

特朗普的关税给了经济全球化一大棒,对于国家安全来说,最重要的是生产生存必需品,对于个人来说,必须进行“末日准备”。原文《As Globalism Breaks, Nations Must Produce Their Own Survival Necessities》,汇有钱途编译:

“保护主义”与“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类似,在经济界通常被视为贬义词。在全球主义被视为社会和地缘政治演进的终极目标的时代,退一步重新审视独立和自力更生的理念令人反感。全球主义者和进步人士认为,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他们才知晓前进的道路。

他们自封为正确经济政策的预言家,我不知道是谁投票让这些金融精英担当起这样的角色;据我所知,根本没人投票。但他们确实自认为有权决定国际贸易的走向、货币方法甚至债务的产生。中央银行家及其全球主义同伙掌控着每一项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决定着你我过上富足的生活还是过着贫苦的日子,而且他们只需轻轻一按开关,就能让整个全球体系崩溃。

全球主义者拥有这种权力是因为没有安全保障机制,没有冗余系统,也没有备选方案。民众越依赖这个系统,就越需要全球主义者,而他们越需要全球主义者,全球主义者就拥有越多的权力。

国际贸易网络的设计就像一座复杂的层层叠叠积木塔,只有几块木块作为基础支撑着庞大而看似无限的大教堂。然而,只要抽走基础中的一块,整个建筑就会崩塌。全球主义依赖于国家之间的强制相互依存,以便每个国家都需要从其他国家获取某些东西才能生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被允许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源和生产,这就是他们所称的"保护主义"。这是最大的禁忌,是对那些渺小的全球化神明意志的违背。

但是,当全球主义者制造国际分裂、播下不稳定的种子时,会发生什么?当他们挑起多场战争时,又会怎样?或者当人们受够了这种失衡,导致制裁、关税和贸易争端时,结果又会如何?

如今,世界上至少有三个地区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包括乌克兰、伊朗/以色列和台湾。北约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制裁已经严重影响了欧洲的能源安全,而欧盟正在通过气候变化法规进行自我破坏,这些法规正在摧毁他们建设更多发电厂和生产更多食物的能力。

金砖国家正在积极推行一种新的货币兑换体系,以取代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而且它们得到了像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全球性银行机构的支持,这些机构正准备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作为新的银行交易框架。

与此同时,唐纳德·特朗普正在推行更广泛的关税政策,这或许能把美国经济从债务危机的悬崖边拉回来,但前提是他还得设法同时加快国内生产。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美国消费者将只能购买主要由外国制造的商品,而所有这些商品都将变得更加昂贵。

全球主义者已经创造了一种全球主义成为指数级危害的局面。我认为他们最初的计划是制造足够的混乱,迫使各国进一步走向中央集权(一个世界货币体系、无现金社会、财富再分配、配给制和全民基本收入)。但如果一些国家走向不同的方向会怎样?当各国停止参与依赖游戏并离开时会发生什么?

结果将是全球性经济危机,但同时也会引发各民族国家迅速提升其国内生产的热潮。这会促使各国转向本地化。如果各国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危机中生存下来,它们将不得不开始制造自己的生存必需品。否则,它们将面临国内动荡和内部崩溃。

这种危机环境伴随着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方面。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全球化依赖之后,要摆脱全球化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就美国而言,大量非必需品是在海外制造而非国内生产,但也有不少必需品也是如此。

美国很幸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尚未开发的矿产资源和石油(美国未开发的石油储量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问题在于美国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至少没有高效利用。当然,如果美国大规模开发这些资源,人们担心的是环境会遭到破坏。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那些极端左派的环境末日论者往往夸大资源开发的风险。防止污染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过确实,企业用于防止污染的投入越多,成本就会上涨。

同样,大多数美国人,不论其政治立场如何,都不希望生活在一个生产富裕但健康状况糟糕的国家。换句话说,当美国转向国内生产模式时,其成本将远高于像印度等这样不关心自身环境的发展中国家。

然而,一个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国家能源供应和粮食供应的安全。如前所述,欧洲已经陷入困境。欧盟正在积极破坏任何剩余的独立能源和粮食生产体系,而英国政府也在效仿,对农田征收沉重的遗产税,并痴迷于低效的绿色能源项目。

这些官员并非忘记了他们的食物来自何处,他们心里清楚得很。他们就是要毁掉国内的生产。他们想让西方世界因粮食依赖而陷入困境。

在美国,农业实力强劲,但准时货运系统却不尽如人意,而且使用食品加工厂作为中间商,而非让当地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这为本地化创造了障碍。工厂化农业使大型企业集团能够与超市讨价还价,迫使其接受小型农场无法竞争的低价格。虽然低价格很好,但这种模式使每个社区都依赖外部食品供应。

改变当前的食品分配系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腐败的政客和企业会在改革的每一步都进行抵抗。但是,较小的社区可以并且应该研究当地食品种植和安全的计划。如果社区市场有一半的农产品和肉类来自附近的小型农场,这将有助于保护城镇免受供应链危机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给予在自有土地上开设商店的农场税收抵免,来激励小型农场直接向公众销售商品(以较低的价格)。

最让我担忧的是,太多国家和地区在遭遇供应短缺的沉重打击之前,都不会对国内生产采取任何行动。在美国,有相当多的“末日准备者”(据调查至少占成年人口的 30%),这或许有助于避免全面崩溃。不过,突然之间全国性地从“全球化”转向“保护主义”,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来适应。

这应当是预料之中的发展。看看我们的“盟友”几十年来在利用美国消费者作为摇钱树的同时,对关税问题又是多么敌视?长期以来,他们只知索取,毫无公平竞争的概念。如今,随着互征关税的举措出台,很多国家都在谈论要尽可能地“打击”美国。美国必须做好准备,随时满足自身需求,以防止遭受报复带来的损害。

在个人层面,这意味着人们需要储备充足的必需品,包括食物,以便给自己留出时间来调整家庭生产。在此期间,预计许多商品会出现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全球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惩罚那些独立行事的国家;美国想要变得更加自给自足,必然要经历一些阵痛。

如果可以的话,把自己定位为生产者,或者能修理现有物品的人。对于大多数习惯了超便捷供应链和当日送达服务的西方人来说,这个想法可能听起来很荒谬。不要陷入正常思维的偏见。我们的经济状况可能瞬间改变;一定要有备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