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阿喀琉斯之踵-汇有钱途

比特币的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几乎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对比特币的价值(或其毫无价值)有自己的看法,但这场辩论中最高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却来自同一个意识形态阵营:自由放任经济学家/自由主义者。有鉴于此,本文将借鉴罗斯巴德、门格尔和格林斯潘的论述。本文目的并非要说服"共产主义者"或凯恩斯主义者。或许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套用格林斯潘的话说:"他们(共产主义者/凯恩斯主义者)似乎比许多自由放任主义的坚定捍卫者更敏锐地察觉到,比特币并不具备所需的货币特性。而作为遏制政府挥霍无度行为的约束力量,它更是无能为力"。

倘若比特币真能约束政府开支,那位高举"宏伟美丽法案"的特朗普,断不会对它青眼有加。

让我先从结论说起,文章其余部分将用实践学方法阐述为何事实确实如此。正如我所指出的,比特币的阿喀琉斯之踵并非人们通常预期的缺乏作为货币媒介的广泛普及,而是其根本不具备任何非货币用途,这一缺陷使其丧失了作为货币媒介的资格。即便比特币通过法定货币法案或市场参与者的自愿使用被少数国家采纳为交换媒介,它最终也会因“缺乏吸引力”而失败。

货币的起源
社会从直接交换(以物易物)转向间接交换(使用交换媒介),因为从交易角度看效率更高。与盛行的物物交换相比,它允许更大规模、更便捷且更精细的交换。因此,当交换媒介比直接交换更具"市场流通性"时,劳动分工就能更加细化。这一过程并非源于一夜之间的发现,而是成员们逐渐接受并使用交换媒介进行交易的演变结果。在成为间接交换中被认可的货币价值载体之前,这种交换媒介本身必须在物物交换体系中已是高价值商品。换言之,商品的货币属性源于其在社群内广泛存在的非货币用途。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许多教科书将货币定义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即保持购买力)。但读者会意识到,优质的交换媒介必然同时具备价值储藏功能

格林斯潘精辟地总结了从物物交换体系转向使用货币作为交易机制的优势。他在《黄金与经济自由》中引述道:“这种商品的存在是分工经济的前提。如果人们没有一种具有客观价值且被普遍接受作为货币的商品,他们将不得不退回到原始的物物交换,或是被迫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场上,从而丧失专业化带来的无可估量的优势。如果人们没有储存价值的手段,即无法储蓄,那么长期规划和交换都将无从谈起。”

尽管所有商品作为货币媒介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可接受性,但决定其广泛市场接纳度的关键因素在于非货币用途。在自由市场中,曾有数百种商品被试验作为交换媒介,但只有三种商品在各国和较长时期内通过了市场检验,即铜、白银、黄金。

那么,为何社会最初选择小麦作为交换媒介,随后转向铁/铜,最终过渡到金/银?我们再次引用格林斯潘的精辟总结:“被选作媒介的商品必须是一种奢侈品。人类对奢侈品的欲望永无止境,因此奢侈品始终有需求且永远被接受。小麦在食物匮乏的文明中是奢侈品,但在繁荣社会则不然。香烟通常不会充当货币,但在二战后的欧洲却成了例外,因为当时它们被视为奢侈品。‘奢侈品’一词暗含稀缺性与高单位价值。高单位价值使这类商品便于携带,例如一盎司黄金相当于半吨生铁的价值。”

由此可见,作为交换媒介的物品不仅需具备广泛的非货币用途,还应是极度受追捧的商品。数千年的演变印证了这一点:随着劳动分工专业化推动生产力提升,曾经的奢侈品(如小麦、铁和铜)逐渐转变为日常基础商品。

尽管社会曾对数百种商品进行过试验,但最终还是选定了黄金/白银,因为它们最符合货币所应具备的要求。文中开头提到的作者(罗斯巴德、门格尔和格林斯潘)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虽然关于稀缺性(即因其非货币效用而成为奢侈品)的论述在前文中已有阐述,但下面对其他四个属性作简要概述:

耐久性:在长时间内保持其本质属性的能力。黄金和白银即便在最恶劣的腐蚀环境下(如海底),也能在数千年间保持其本质属性。

尽管支持者认为比特币具有耐久性(因其仅为算法代币),但耐久性不仅指物理/虚拟形态的长期存在,更强调该对象在此期间持续的吸引力。即便假设比特币未来被赋予某些非货币效用(即吸引力),我们又怎能妄断不会出现比比特币更高效的新算法?

可分割性:能够分割成极小单位,且分割后的单位仍保留其相对于整体的分数价值。黄金可以分割成0.001克的单位,且该单位仍按重量保留其价值,但钻石若被分成两半,其价值将远低于按比例计算的理论值。

便利性:在极小空间内承载巨额价值的能力,使得该商品能用于大额交易。例如,全球多数地区的房屋都可用百盎司黄金购得。

一致性:由于每一件商品都完全相同,即使相隔数百年或跨越大陆生产出来,彼此之间也毫无差别,这使得跨越地域界限和时间跨度进行交易变得非常容易。

在这五种特性中,我唯一要区分的是“受欢迎/吸引力”是必须具备的,而其他四种则是锦上添花的。无论怎么想,小麦都不是一种“耐久”的商品。铁在进行稍大一些的交易时肯定非常不方便。甚至其他被用作货币的物品(比如罗马的盐、监狱里的烟草、印度的牛等),在这些社会中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商品,但在其他四种特性方面则存在诸多不足。

对于比特币而言,尽管它确实具备可分割性、便捷性和一致性,但其致命弱点在于完全缺乏“需求性”,即非货币用途的实用性。即便铁杆支持者未来几年在这一领域凭空构想出某种用途,假设比特币能在未来数百年间持续保持对现有及新兴的10000多种加密货币的优势(即持久性),也并非明智的推断。

黄金作为交换媒介(当然也是价值储存手段)的历史延续了近5000年,直至1971年。它的货币属性被逐步废除,始于1913年(美联储成立),最终在1971年彻底终结,主要原因是它出色地限制了政府规模。1913年,在金本位制下,美国政府支出仅占GDP的2%。正是黄金约束的解除,才使得政府以牺牲中产阶级为代价的恶性扩张得以实现,如今其规模已接近GDP的25%。

但最终,市场力量会压倒政府,这是必然规律。没有任何一种法定货币,无论其背后的政府多么强大,能存续超过几十年。当前以1971年为起点的美元法币体系,很可能已是存续最久的案例。终结之日临近,而敲响美元丧钟的无疑将是黄金。

比特币的终局
过去几年,比特币的价格与纳斯达克指数相关联,更确切地说,与人工智能股票相关联。

黄金的价值源于其内在属性,比如作为制作珠宝的美丽金属。黄金还具有众多工业用途,因为它具有高导电性、抗腐蚀性、反射性和延展性。这些价值永久地属于黄金持有者,可随其意愿使用。黄金的吸引力正是基于这些属性,而其价格则是上述属性的体现,外加市场赋予的货币价值。

比特币虽当前市价极高,却无任何内在价值可损失。无论比特币泡沫的破裂是由AI泡沫破裂引发,还是由某国推出黄金背书的货币所触发,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价格终将与不存在的价值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