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国际收支继续“一顺一逆”,资本流出压力放缓-汇有钱途

一季度国际收支继续“一顺一逆”,资本流出压力放缓

国家外汇管理局昨日(下称“外汇局”)公布了2016年一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正式数据。从最新数据来看,一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喜忧参半。喜的是经常项目仍然保持较大的顺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虽然继续逆差,但资本流出压力有所缓解。忧的是经常项目顺差有所减少,与此同时直接投资项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逆差。

外汇局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中指出,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呈现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格局,国际收支总体有望基本平衡。

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一季度经常账户顺差393亿美元,同比下降54%。外汇局新闻发言人表示,经常项目顺差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一是货物贸易顺差下降,二是服务贸易逆差增长。

一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039亿美元,下降11%。服务贸易逆差576亿美元,增长47%,主要来源是旅行项目。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今年一季度出口由2015年同期的增长0.3%转为下降12%,而进口则因国内经济企稳、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使得降幅由2015年同期的16%收窄至12%。

“经常项下包括很多内容,但是最核心的是外贸,目前随着我国实体经济下滑,创汇能力是下降的,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经常项目顺差减少。”谭雅玲对记者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旅游项目逆差554亿美元,增长33%。新闻发言人称,这表现出我国居民境外实际购买力提高,境外旅游、留学和就医需求日益旺盛。

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认为,也不排除在服务贸易项下,既有服务贸易的用汇,也可能存在一些资本性的挤出。比如按照我国要求,个人每年有5万美元的用汇额度,申报可以以旅游观光的名义,但实际上是到外国投资了。目前,我国尚未对境内居民个人项下开放境外投资。

“这与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无关系。”外汇专家、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韩会师对本报称。

不过,管涛表示,这也只是影响国际收支的结构,并不影响国际收支的总量。总体来看,经常项下的顺差虽然有所减少,但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

新闻发言人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经常账户将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仍将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

跨境资金流出趋缓

2016年一季度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下同)持续呈现逆差。发言人表示,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主要体现了境内主体对外投资的增加和对外负债的减少。

2016年一季度,金融账户的逆差规模为1233亿美元,同比增长9%,环比下降26%。

一方面,境内主体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活跃度上升,但较2015年四季度更趋理性。一季度对外资产增加1098亿美元,同比多增35%,环比少增3%,其中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对外资产分别增加574亿美元和287亿美元,同比分别多增77%和26%,环比分别少增13%和6%。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对外债务继续下降,但去杠杆进程趋缓。一季度对外负债下降135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少降57%和75%,其中其他投资负债项下净流出385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均下降67%。

“直接投资项下境外资本仍保持较大规模的净流入,显示境外的长期资本仍看好中国。”发言人表示。

不过在谭雅玲看来,外资流入我国的投资主要是在三至五年的长期项目上,比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则是短期较多。由于自身生产力水平和素质不高,且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不强,导致我们“流出”的多,“进来”和“出去”的比例失衡。

总体来看,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近期已经逐步缓解。已经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和5月银行结售汇逆差环比分别下降35%和47%;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4月环比收窄66%,5月的外汇收付款由逆转顺;外汇储备余额4-5月月均下降104亿美元,与一季度月均下降393亿美元相比,已经明显好转。

外债降幅放缓

据外汇局公布3月末的外债数据显示,经济主体偿还外债的行为是外汇市场供求失衡和国际资本流出的主要驱动因素。总体来看,我国外债总规模降幅放缓,偿债风险可控。

首先,外债余额降速大幅放缓。截至2016年3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等值13645亿美元,较2015年末减少517亿美元,降幅为3.6%,较2015年第四季度降幅减少3.8个百分点。

管涛对本报表示,这是企业对市场的价格机制做出的正常反应。“现在人民币有贬值预期,恰恰是应该去杠杆和减少外债。”他说。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造成外债余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和货币政策分化,这导致美元汇率持续走强,利率关系紊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外债的汇率和利率风险上升,使得经济主体选择加快偿还外债进程。

企业借外债的首要前提是看成本,过去人民币升值,外债的利息又低,外债的实际成本甚至可能为负。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自2014年人民币出现贬值以来,外债余额就开始大幅减少,不过根据2016年一季度末的数据来看,外债减少的幅度已经放缓。

根据《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自2016年5月3日起,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而是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发言人称,预计我国外债规模将趋于平稳。根据目前外债数据变动的趋势,加上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落地实施,预计我国外债规模将趋于平稳。下一步,外汇局将继续积极构建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测分析,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