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的道德意义-汇有钱途

债务的道德意义

作者:知名金融博客Of Two Minds的博主Charles Hugh Smith
债务具有道德影响,而否认这一点,我们就是在选择与报应相会。

我们先从一个家庭类比说起。一对夫妻有四个出色的孩子,由于支出高于收入,他们以孩子的名义借钱来维持生活和投资。一旦子女年满18岁,父母借的钱就由他们来偿还。

子女们对于借了多少钱以及钱怎么花并没有发言权,但如今这笔债务却要由他们来偿还利息,而且要偿还一辈子,因为这笔债务数额巨大,靠常规工资根本无法还清。

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工资购买力下降而成本不断上涨,这四兄妹便以自己孩子的名义贷款来维持中产阶级的基本生活。

他们的父母如今已安享退休生活,靠借债买房的投资收益过活。而他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却成了债务奴隶,靠借更多的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由于他们父母当年用三倍收入就能买下的房子,如今要六倍收入才能买得起,所以拥有房子以及维持被视为最低限度的中产阶级生活所需承担的债务,是他们父母当年借款的数倍。

如今,难道没有人愿意指出这种将不断膨胀的债务转嫁给子孙后代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道德上的错误?还是说,我们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和勇气,无法将这种转嫁债务的行为斥为道德上的耻辱,无法表明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逾越的红线?

无法消除且转嫁给子孙后代的债务,是道德沦丧的一种表现,这种经济和社会道德根基的腐朽已病入膏肓。

所以眼下我们都在欢呼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调,以鼓励债务扩张,因为债务越多意味着消费越多,也就意味着税收和企业利润越多。通过操纵利率和金融机制来鼓励更多债务,这种做法被视为毫无血腥味,完全不受道德评判:只要涉及资产价格、消费、税收和利润的“增长”,就不存在错误,因为“增长”是所有人唯一关心的好东西。

这是道德沦丧的极致。把债务转嫁给子孙后代——借钱来支撑一个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未来后果的自私现状——然后对负债累累的后代说:“我们会通过通货膨胀来消除债务,你们的工资会越来越不值钱,但别担心,我们只会借更多的钱来支付到期的利息。”这在道德上难道不令人反感的吗?
美国债务
这是联邦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这是一个更好的衡量后果的指标,因为它表明联邦政府通过举债和支出数万亿美元来应对深度衰退的能力,如今因债务水平过高而受到限制。

那些追踪政府债务历史的人通常将红线划在GDP的100%,所以120%已经深陷危险区域。历史相当具有决定性:在这样的水平上再增加数万亿美元的债务,根本不可能按预期发挥作用,即毫无痛苦地促进“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滞胀的20世纪70年代以及90年代互联网繁荣时期,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实际上都有所下降。在这两个时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属自然发展,即未被人为操纵到足以阻止自然力量(如供需、风险规避、不良债务冲销等)发挥作用,从而化解过度投机和债务问题,不仅恢复了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还恢复了经济的合法性。

在2008至2009年期间,美联储不再相信金融体系的自我修复能力,转而全面干预金融市场和抵押贷款市场。在美联储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GFC)而采取的“拯救”行动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FDP)的比率从60%飙升至100%。美联储此举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推行零利率政策(ZIRP)和量化宽松(QE)来刺激借贷。

结果,私营部门的借贷也急剧增加。如今,家庭和企业已经借贷到无力偿还的地步,它们通过借贷来实现繁荣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

这是总债务,包括公共和私人债务(TCMDO)。1975年第二季度,总债务为2.5万亿美元。如果按通胀率调整,到2025年第二季度应达到15万亿美元。(1975年第二季度的1美元相当于2025年第二季度的6美元。

假设债务如果被用于生产性投资,可以使通货膨胀率翻倍。那么今天的总债务应该是30万亿美元。

但总债务远不止30万亿美元;它已达104万亿美元并且还在增长,这表明有70多万亿是"过度债务"。至于所有这些借来的钱是否被用于生产性投资---考虑到"浪费即增长"的计划性淘汰和猖獗的资产升值/投机,很明显,这些借来的大部分钱都被消耗在了短暂的产品和服务上,或者被浪费在追逐资产泡沫上。

债务具有隐含的道德含义,而否认这一点,我们就是在选择与复仇女神的约会,这将是一场由复仇女神而非美联储或财政部安排的命运约会。

没错,债务可能具有生产性,但也可能具有剥削性,这当中就蕴含着道德意义。债务绝不可能是无道德的或不带血腥的;其道德本质无法被抹杀。我们似乎注定要通过艰难的方式才能领悟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