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详解争议中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汇有钱途

央行详解争议中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6月4日,在“2016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央行行长助理殷勇详细解读了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针对市场上对中国当前货币政策实际偏紧还是偏松的争论,殷勇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形态的一个准确描述。
在殷勇看来,当前关于中国货币政策实际偏紧、偏松还是中性的三种观点解读,都是从各自关注的某一个角度去看问题。面对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央行的货币政策需要统筹协调好资本流动变化、经济增速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多方面问题。
而相比于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中国货币政策还有较大的回旋空间。殷勇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复苏乏力和通缩紧缩压力,世界主要中央银行先后实施的零利率政策、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负利率政策等。相对而言,中国经济目前还处在一个中高速的增长水平,同时,通货膨胀目前处在历史平均水平,离中央银行确定的3%的通胀目标在上下浮动,核心通胀还保持在稳定的程度。“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工具、准备金率都有正常调节的空间,中国央行没有进行量化宽松,因此从这一点看,中国货币政策回旋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殷勇也指出,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他列出了五个主要挑战,包括潜在增长率下降,债务可持续性面临突出挑战,货币政策在经济转型中对数量目标和价格目标的权衡问题,宏观政策和微观调控之间的平衡,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等各种政策间的协调问题等。
其中,关于债务问题,殷勇提出了货币政策在解决债务问题时面临着利率高低选择的两难。“如果要使债务问题相对减轻,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一个比较低的利率,这样债务的融资成本会下降。但是它的负面效应就使得大家没有动力去杠杆,去降低这债务。如果利率水平比较高,虽然会使得解决债务问题紧迫性更加突出,但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因此在债务可持续性面临比较突出挑战的情况下,怎么样做好货币政策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对于当前存在的对中国货币政策偏向是偏紧、偏松还是中性的三种观点,殷勇进行了详细剖析。他表示,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偏紧的观点,其角度是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增速已经连续下滑。从2015年下半年起,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收缩,目前大概按年比3%-5%左右的速率在缩减。这一点,跟全球绝大多数的中央银行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种观点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偏宽松,主要看的是基础货币投放。中国的M2增速一直保持在13%左右的速度,上下波动。今年一季度,货币增速仍然较快,同期实际GDP和名义GDP则出现较大程度下滑,基础货币和名义、实际GDP增速之间差距扩大。“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的货币投放还保持了一个稳定的速度。因此,有人就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在偏宽松的。”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比较适中,主要看的是实际利率。“我们目前不管是以一周的回购利率为代表,还是以国债利率从短期到长期为代表,我们发现目前的实际利率水平,几乎都处在过去十多年来的平均水平,处在一个比较中性的水平,这形成有人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目前实际是中性的。”
殷勇表示,在面对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中国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资本流动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要统筹协调好这些不同的方面,而不能只是看其中的某一个指标或者某一个角度。“因此,我说稳健性是我们央行追求的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上也是对我们目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形态的一个准确描述。”

发表评论